景區與生態并重旅游與農業齊飛
風情濃郁的茶田,返璞歸真的完美生態,亮麗獨特的建筑,魅力無窮的客家文化,精品意識帶動“一個山區小鎮,四個4A景區”的奇跡,旅游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范……凡此種種,構成了地處粵東的“全國優秀旅游城市”梅州“雁南飛發展模式”的業內焦點。
雁南飛茶田,全稱雁南飛茶田旅游度假村。自開發以來,雁南飛以其精品意識一躍成為梅州市旅游業的領頭羊。令人尤為矚目的是,它將生態理念、客家文化與景區發展完美融合,以生態、文化、農業與旅游并重的發展思路,為山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找到了一條新的康莊大道。多年來,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親臨雁南飛茶田視察,對雁南飛茶田農業與旅游相結合的開發模式給予了高度評價,廣東省省委書記汪洋則直接稱之為“雁南飛模式”。
這個山區農業與旅游度假相結合的新基地,開發于1995年,短短數年間就摘下多個業內金字招牌。在獲得首批“國家4A級旅游景區”、“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”、國家建筑工程最高獎“魯班獎”、“廣東省最佳景區”等多項榮譽的同時,雁南飛,也正在以“精益求精”的制勝法門令人折服,并成為梅州旅游業的一個樣板、一張名片。生態鑄就人間仙境,對于山區市來說,生態是最為豐富的資源,大力發展旅游業是山區發展經濟的有效途徑。長期以來,梅州經濟以農業為主導,發展旅游業非但不能忽視農業,更要合理整合農業與生態、旅游三大元素。1995年春,推土機在轟鳴中將沉睡多年、亂石遍地的荒山推開了第一鏟黃土。從一開始,雁南飛就明確以生態農業為開發方向,從萬米之外引來高山泉水,經自動噴灌將甘霖灑向每一畝茶田;茶葉生產也全部采用有機肥取代化肥,所有排污都經過凈化處理,實現了高標準、無污染、全綠色。兩年之后,2000余畝茶園染綠群山,芳草遍地,飛瀑散珠,佳木欣榮。“黃土不露天”的完美生態理念,令雁南飛邁向了成功的第一步。景區建成后的當年,雁南飛茶葉銷售額、旅游總收入就雙雙破1000萬,從前寂寂無名的小荒山從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。
對于整個度假村的人工建筑,雁南飛也同樣注入了生態理念。它立足于自然,極力表述人與自然兩相和諧的精準內涵,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,促使人工建筑與自然生態相輔相成,營造出讓都市人放飛心靈的“人間仙境”,而沒有像時下一些項目那樣膚淺地建廟塑佛。
此后,雁南飛的精品意識開始貫穿景區建設始終,并融入到文化、建筑、生態農業等方方面面。它以一種全新的模式為山區發展找到了一條新的出路———將山區綠色生態優勢與濃郁的客家文化相結合,使之成為集三高農業、旅游度假于一體的旅游景區,從而避開了傳統農業與旅游發展的老路,為山區開發闖出了一片新天地。文化平添無窮魅力
雁南飛的設計者們深知,文化是旅游的酵母,在旅游的背后,文化比鮮花更重要。因此,雁南飛把旅游上升為“文化藝術之旅”,讓建筑文化、客家文化、飲食文化、茶文化等氛圍滲透至度假村的每一個角落。
雁南飛的建筑融合了典型的客家特色和現代建筑理念,并配以花木、山水等生態景觀,成就了獨特的建筑文化。雁南飛的所有建筑都突出了三大特點:使用大量的原木、竹子,突出環境和諧;做工精細、獨具匠心,盡顯精品建筑技藝;外立面紅色、外形渾圓或半圓,彰顯客家圍龍屋的獨有特色。雁南飛圍龍食府的圓頂就是由99999根竹子構成的。雁南飛圍龍大酒店還榮獲了中國建筑工程最高獎———魯班獎。
此外,雁南飛濃郁的茶文化仿佛神來一筆,使得雁南飛的茶在同類產品中散發出獨特的魅力,并擺脫農業高成本、低附加值、低產出的惡性循環。在茶田里,多處擺放著造型各異的茶壺雕塑,有的還流出潺潺溪水,景區還大量配用詠茶的古代詩詞,不落俗套地營造出一股悠然之境。為了營造更加濃郁的茶文化,雁南飛在茶葉包裝上都透露出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。就連其紅燈籠上的“茶”字字體,也是幾經斟酌才最后敲定的,大氣而舒展。
在雁南飛,還有一個宣傳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,便是雁南飛山歌藝術團了?图疑礁鑼Τ硌、客家傳統民間藝術等特色節目,將客家文化的藝術魅力展示得淋漓盡致,深受海內外游客的歡迎。
不僅如此,作為客家地區,雁南飛還以當地山泉水為原料烹制香甜可口的正宗客家菜,如開鍋肉丸、香茶燉烏雞、茶田映月湯、梅菜扣肉、山溪香螺等,將客家食文化與中國茶文化相交融,使游客們流連忘返,樂趣陶陶。
多年來,雁南飛一直致力于當好客家文化的傳承者,哪怕是客家文化中的一些微小細節,它也能恰如其分地用到妙處,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。比如圍龍食府的墻壁上,就以漫畫形式描繪客家流傳的民間格言小故事,獨到之處還特意留下空格,勾起游客的填字興趣。因此,對游客而言,雁南飛就不僅僅是休閑度假村這么簡單的定義了,獨到的景致配以深厚的文化,雁南飛就這樣成為八方游人爭相惠顧之所。據粗略統計,雁南飛日均開房率總是保持在80%以上,遇上節假日,則要提前1個多月才能預訂到房間,一些經常光顧的回頭客甚至笑稱自己為度假村的“榮譽村民”。景區激活新農村建設
在景區發展中,雁南飛盡量向當地傾斜,使旅游與農村相融合。在此工作的人員中80%是雁洋鎮當地人,雁南飛在向省內外招聘管理人才的同時還吸收了當地大量農民,并把他們轉化為農業工人,使他們有了穩定收入。
2001年,雁南飛被評為首批國家4A級旅游景區。此后,雁南飛每年接待游客超過50萬人次,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。蝶變后的雁南飛,投入5000多萬元資金建設長教客家文化新村,現已完成了農民公寓、長教小學、村址等項目建設,總建筑面積2萬多平方米,新農村建設帶動了當地村民發展旅游服務業,目前長教村已有農家樂旅游飯館和旅游特產經營商店13家,成為梅州市鄉村旅游示范點。長教村原先十分貧困,雁南飛的興建不但改善了山區交通,搞活了市場,連帶著當地農民的人均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。此外,雁南飛還在長教村建立了老人福利金和獎學金等制度,為長教村6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發100元至250元的福利金;對考上大學的長教村學子給予每人每年2000元至5000元的獎學金,F在的長教村,徹底脫掉了貧困村的帽子,已成為廣東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亮點。
雁南飛的示范帶動效應十分突出,自雁南飛“起飛”之后,其“精益求精,追求完美”的發展理念也激發著雁洋鎮其他旅游景區的雄心壯志,眾多省外景區景點,也紛紛前來取經。在雁南飛的示范帶動作用下,梅州雁洋鎮隨后興建的雁鳴湖、靈光寺、葉劍英紀念園等景區,自開發伊始就確立了高起點的發展理念,相繼在規劃模式、建筑用材風格上借鑒雁南飛模式,再根據各自內涵特色,建設更高標準的旅游景區。4個相互借鑒、錯位發展的景區,一舉創造了“一個山區小鎮、四家4A景區”的奇跡。現在,雁南飛已經成為游客到梅州必游的景點,與雁鳴湖度假村、葉劍英紀念園、陰那山靈光寺一起,構成了梅州旅游的“黃金線路”。精益求精永無止境
現在,在眾多外地游客中心目中,“不到雁南飛,不算到梅州。”由此可見,雁南飛,已成為公認的梅州旅游的代表作。然而,雁南飛卻從未停止前進的步伐。近日,雁南飛創建“全國綠化模范單位”成功通過省檢驗收。為促使景區精品建設再上新臺階,雁南飛正濃墨重彩描繪著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藍圖,努力打造國內以“客家文化和茶文化”為主題的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旅游精品景區。
在創建5A過程中,梅州市政府予以全力支持,雁南飛也斥資逾1.2億元,優化游覽項目和功能設施,按客家土樓建筑結構新建了3500平方米的游客服務中心;修筑了3.6公里長的雁南飛環園公路,進一步拓展了景區可進入性。目前,景區入口接待服務區、客家文化度假區、茶田文化觀光區、長教客家新村區和橋溪農家樂旅游區、高爾夫運動區和客家文化展示區等項目也已完成規劃,正在積極建設中。《中國旅游報》2009年10月16日